氣沉丹田 葉澤林

練太極拳五個口訣要領為:鬆、沉、分虛實、虛靈頂勁、磨轉心不轉,並說明磨轉者即喻腰轉,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;太極拳諸要點,包括:不動手、沉肩垂肘坐腕、含胸拔背、氣沉丹田、虛靈頂勁等,再一次強調虛靈頂勁、氣沉丹田之重要,可說與王宗岳前後呼應且英雄所見相同。

所謂氣沉丹田之沉氣,是要氣逐漸積於丹田,非實腹也,慎之慎之。如果以深呼吸將「空氣」往下壓入腹部,那就是所謂之「實腹」,而不是「沉氣」,問題是「空氣」性本輕浮,不可能「沉積」於丹田,所以氣沉丹田之氣應該不是空氣,而是其他不同之氣。

氣之分別有三:

A、在體內,乃血氣之氣,是為本,即保持三十七度之體溫者。

B、在體外,為空氣,協助呼吸貫注丹田。

C、丹田乃氣海,亦為藏精之室,久事養氣,調息於丹田,使精暖而化氣,此之謂元炁。元炁不獨能貫注於全身網膜而已,且能透達骨中。

 可見氣沉丹田是利用「空氣」協助呼吸將「血氣」貫注丹田,透過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之「練精化氣」過程而煉化成「元炁」。所以能「沉積」於丹田的是「血氣」和「元炁」,也就是武學家所謂之「內氣」,而不是大自然的「空氣」或稱「外氣」。

為何要「沉」:氣沉丹田為何強調「沉」,其實「鬆、沉」是「內家拳」之特色,也是與「外家拳」最大不同之處,太極拳(內家拳)以氣沉丹田為主,其為氣逆行,由督脈而上。拳論所謂:尾閭中正神貫頂,是為練精化氣,練氣化神,蓋由骨中行也。

達摩之拳術(外家拳),如易筋、洗髓,亦為尚氣者,乃其氣順行,由任脈而上至頭面,此直為剛氣而已,只行乎筋絡,不得化神。

另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三句練太極拳之心得傳承:

1.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、

2.腹鬆氣沉入骨、

3.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。

說明沉氣才能將元炁收斂入脊骨,由脊骨即督脈逆行直上頭頂百會,再順行下任脈到丹田,其氣由骨中行,而通督任二脈,與少林等外家拳明顯不同。

為何氣要沉到「丹田」: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,位於腹中,在臍與脊之間,與臍近、脊遠,約三與七之比。丹田乃氣海,亦為藏精之室。又丹田者,丹竈也,不過若一氣囊耳,如氣不沉丹田,則囊癟而不開,雖有丹田而不能用也。顯見要練精化氣於丹田,必須先氣沉丹田而後能行水火既濟、煉精化氣之功。

如何氣沉丹田:是要將內氣逐漸鬆沉而自然沉積於丹田,非腹式深呼吸之實腹也。

其要領如下:

A、基本要求是要中正安舒、鬆靜自然,唯有中正才能直線往下鬆沉,立身若不中正,內氣便無法沉入丹田。

B、除此之外,全身要放鬆,能沉肩、垂肘、坐腕,氣可沉入胃腕,能涵胸拔背,則氣可沉入丹田,所以全身一定要放鬆。

C、沉氣要先之以意導引,且要細長靜慢,緩緩「吐氣」下沉於丹田,不可太驟,太驟氣便浮起。 尤須與心相守,稍使逗留,久之漸能宿氣。

D、意到氣到:氣怎麼練呢?鄭宗師幾十年心得得到五個字,即孟子說的「意是氣之帥」,…………,要意沉丹田,用意念在丹田,慢慢地就會氣沉丹田。只要心歸在丹田,心守在丹田,氣亦會馬上歸丹田。說:氣沉則神凝,其用大矣。故太極拳論謂:凡此皆是意,意念最重要,氣沉關鍵在意念、在凝神。

氣沉丹田之功用:太極拳之體用,鄭宗師在簡易太極拳淺說裡,用老子之兩句話涵蓋:養生健體以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作詮釋;武學致用則曰: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。

養生健體:氣沉丹田於養生健體,除專氣致柔外,也是行氣貫串、氣通三關等之基礎,還能益氣血及益臟腑。

專氣致柔:老子曰:專氣致柔能嬰兒乎。專氣致柔即專氣沉於丹田與心相守,能專氣沉於丹田與心相守,且勿忘勿助,久之則能氣旺、血足、筋柔,像嬰兒一樣健康,祛病延年即非難事。其中道理,鄭宗師在其著作或演講多有著墨。例如在專氣致柔裡提及:氣沉丹田,即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著手功夫。氣能沉於丹田,即易所謂水火既濟、煉精化氣之功可以從事矣。 

煉精化氣:煉精化氣之原理,楊澄甫在「太極陰陽顛倒解」中一語道破:「蓋顛倒之理,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。如火炎上,水潤下者。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,則為顛倒。然非有法治之,則不得矣。譬如水入鼎內,而置火之上。鼎中之水,得火以燃之。不但水不能下潤,藉火氣,水必有溫時。火雖炎上,得鼎以隔之,是為有極之地,不使炎上之火無止息,亦不使潤下之水永滲漏。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,顛倒之理也。」

太極拳以丹田為鼎,練功走架之時,意在練體以固精,強化鼎中之腎水,平時則專氣沉於丹田與心相守,則心火下降於丹田,能使心腎相交,而達水火既濟之功,於此盡洩太極拳煉精化氣之秘。

鄭曼青則說明如下:氣沉丹田,即猶注暖氣於罏中,可以收祛陰濕寒氣之效。能與心相守勿離,猶置火於釜底,使釜中之水乃至於滾沸,漸漸可以化氣。

人之腹部蓄水獨多,------氣與心相守於丹田,不獨水可以化氣,有利於血液之循環;精亦可以化氣,可以氣斂入骨。

氣斂入骨:氣如何能斂入脊骨?

骨之關節處,有軟筋緊裹,且無骨縫可入,蓋氣由丹田,漸至充足,溢乎筋絡,此為氣血之氣,首在閭骨之關節處,以意與氣,鍥而注之,復使精氣俱能發熱,而亦化氣,而後以氣血之氣,推動精氣,而使軟筋得傳熱力,透達骨內,此時尾閭關節,亦已發熱,熱氣透入骨後,正猶玻璃管之裝滿熱氣,不使洩漏而變為汗液體,及至關節熱度減低後,復使液體化為薄薄之黏膜,貼於骨中,是為髓。

行氣貫串:氣沉丹田之後方能以心行氣、以氣運身,然後氣達四肢、氣通三關。

張三豐太極拳經一開頭講:一舉動週身具要輕靈尤須貫串,行氣貫串是太極拳體用之根本,行氣貫串必須先氣沉丹田;所以黑皮書別程式曰: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,一級氣沉丹田,為煉氣之初基,氣沉丹田後,似可由心驅遣,使氣至胯至膝至踵,進階至二級之氣達四肢,而後氣越尾閭達乎泥丸,此謂三級之氣通三關,所謂氣達四肢、氣通三關也都是行氣貫串之一環。

太極拳論,所謂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,氣遍週身之類,無一非氣沉丹田,而後可以言運氣行氣之功也。

太極拳運動,所謂運而後動,運而後動者,即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,是由內以達乎外,即先由臟腑,而達乎肢體之運動也,此即是氣沉丹田為主。

氣通三關:氣沉丹田,待功純,火候到,不期然而然,自然越過尾閭,------,復衝開夾脊,度玉枕,達泥丸。此即氣通三關。

通任督:心與氣相守於丹田,勿忘勿助,------------,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,沖開夾脊,度乎玉枕,而達乎顛頂,降於丹田,此即任督通,而心腎交矣。------苟能臻此,則不獨太極拳之有登峰造極之望,其精神庶乎可以不死矣,長生祛病更無論矣。

益氣血:如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,能使腹中之水化氣,人腹中水最多,獨佔七成,所以致種種病者,亦水多之害,而丹田氣足,則發熱使水蒸而為氣,不獨減少水分,而氣亦足以幫助血液之循環。

益臟腑:臟腑均在丹田之上,氣能沉於丹田,則每一呼吸,腸以上之臟腑俱能鬆動,隨呼吸開合,助之以運動之方,稍一轉腰舒臂,含胸邁步,則臟腑俱能空靈動盪,是即氣沉丹田,可使臟腑能各個自為運動之所致。

內練一口氣、外練筋骨皮,此謂內家尚氣耳,練氣以能沉丹田為先,氣能沉丹田則氣壯,氣壯則血盛,血盛即血足,則能充分供應臟腑所需之養分,其有裨益於臟腑者大矣。

武技致用: 所謂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,重點在以柔克剛(履化)及陰陽相濟。王宗嶽太極拳論揭示,太極拳要能致用之前提條件有三:

1.一羽不能加、蠅蟲不能落。

2.陰陽相濟。

3.舍己從人。

又黑皮書明生剋裡提到:太極拳十三式之體用,各得一式矣,其用曰履,其體曰中定,如此而已,也就是說,太極拳武技之應用重點在於一履、一中定。而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、陰陽相濟、舍己從人三要領,正是履化乃至牽動 四兩 撥千斤之關鍵。

另外太極拳在武學應用上還有一特色,就是太極勁。而不管是中定之體、履化之用或太極勁都與氣沉丹田有關。

 

中定:生理學所謂人體重心,亦即太極拳所謂中定,中定不能離乎丹田。(後記) 故述口訣第五講「磨轉心不轉」,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,能中定才能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,履不要履到自己身上來;而磨轉者即喻腰轉,與以下之履有關。

履化:丹田乃人體之重心,加上虛靈頂勁則身體之垂直軸心確立,軸心確立才能如旋轉門一樣轉動靈活,才能談履化,進而陰陽相濟,也才能牽動 四兩 撥千金。

太極勁:太極內勁之形成,關鍵在養氣及行氣貫串。

1.養氣、積氣:鄭宗師說:力之本繫乎氣,力大者氣壯,氣壯者積氣之所致也。……積氣者即積之於丹田,丹田者氣海也,氣若能歸海,日積月累而弗輟,三年有成,則必大有可觀者矣。(陸地游泳)事實上,能積氣於丹田,不僅能長氣力,太極勁(內勁)也在無形中逐漸累積。

我們之元氣(內氣)平時蘊蓄於丹田伏而不動,須以意念並運用呼吸加以推動才能發揮作用,這也是太極拳等內家拳內勁的原理。此原理孫氏太極拳大師孫祿堂在《形意拳學》中有詳細說明:「拳中之內勁,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,用拳中之規矩,手足身體動作,順中用逆,縮回于丹田內,與丹田之元氣相交,自無而有,自微而著,自虛而實,皆是漸漸積蓄而成,此謂拳之內勁也。」

2. 行氣貫串:楊澄甫闡釋太極拳十要之用意不用力曰,練太極拳全身鬆開,不使有分毫之拙勁,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,然後能輕靈變化,圓轉自如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?蓋人身之有經絡,如地之有溝壑,溝壑不塞而水行,經絡不閉則氣通。如渾身僵勁滿經絡,氣血停滯,轉動不靈,牽一髮而全身動矣。若不用力而用意,意之所至,氣即至焉,如是氣血流注,日日貫輸,周流全身,無時停滯。久久練習,則得真正內勁。

顯見由氣沉丹田開始之養氣、積氣,而後練拳時以心行氣、以氣運身之行氣貫串,日積月累、日進有功,終能練出真正太極內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ck47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