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樁功
練三年太極不如站樁三個月,大樹表面上看起來屹立不動,其內部生機卻無時無刻不在讓樹茁壯長大,先哲獲此啟發於是發展出一套樁功,外表站立不動,著重鍛鍊身體內在生命力。站樁是中國五千年的智慧,除了鍛鍊「下盤功夫」,也是一種「靜功」或「立禪」,太極樁功最重要的有無極樁和太極樁。
鄭曼青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一書中強調,要練好太極拳必須三無畏:無畏吃苦、無畏吃虧、無畏厲害,第一項無畏吃苦就是指要練站樁,就武學而言,站樁有助於湧泉貼地以借地之力,故曰湧泉貼地氣有根,又曰湧泉無根腰無主,力學垂死終無補;更重要的是,練站樁對心臟(鬆沉)及腦部有益(靜定)。鄭曼青建議,除了練混元樁外,還可以練習川字步之手揮琵琶,開展功之單鞭等。
下盤功夫--站樁
雙腿,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。肌肉約占體重40%,其中70%以上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,肌肉的周圍遍佈微血管,因此擔負了協助血液循環的重要任務。如果長期忽略下肢肌肉的鍛鍊,它們將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退化,導致血液循環變差,引發諸如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肥胖症、高血脂症、痛風、癌症等慢性病。所以,只要強化腳部與腰部就能防止老化,並且可以預防、改善各種慢性疾病。站樁要求鬆沉腳底湧泉,是鍛鍊下盤重要功夫。
立禪--站樁
站樁是靜功之一種,追求靜定,站樁與靜坐在養生調氣上效益相同,但站樁更能體鬆氣沉到湧泉,而靜功則易於天人合一,兩者可以互補。靜定之道,首重凝神調息、調息凝神。
無極樁:或混元樁。調身、調息、調心(三調)之後,心息相依於丹田。
1.調身: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,雙膝微曲,舌貼上顎,命門以意貼背,頂頭懸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,兩臂下垂,兩手分置大腿旁。用九轉玄功鬆沉湧泉後,以湧泉為中心,身體前後微微擺動,一方面調整重心確實落入湧泉,一方面萬念歸一念;然後意念移到尾閭,以尾閭為中心畫小圓圈,目的更集中心念。
2.調息:張三豐曰:氣歸於臍下曰調息,臍下指丹田。即鄭曼青所謂專氣沉於丹田與心相守,此時呼吸宜靜慢細長,且須勿忘勿助。張三豐曰:神息相依,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,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。
3.調心:即凝神,張三豐曰:心止於臍下曰凝神。人能常清靜、天地悉皆歸。雙目垂簾、眼觀鼻、鼻觀心、心照丹田,做到三元歸一,即內聽、內視、內守丹田。靜至大定,通體虛無,無我無物,無形無象,漸入無極。
太極樁:或乾三連樁。調身、調息、調心(三調)之後,心息相依於丹田。
1.身形同無極樁,但兩臂環抱於胸前,兩掌心向內,十指相對,臂、手與胸同高。
2.三調之後,心息相依於丹田,一入大定,靜極則生動,身靜則氣動,體內三焦之氣,會形成三道氣圈,三焦氣圈會通出體外,形成肩腰胯三道氣圈,由於兩臂攏合,神氣聚積於三道氣圈之內而不散,此三道氣圈,即乾卦之三爻。
3.混元樁乃道家添油的功夫,有助打通會陰穴,係練「氣歛入骨」、「氣通三關」之最佳途徑。
註:上焦在橫膈膜以上,中焦在肚臍合命門之間,下焦在膀胱和腎間;三焦之氣源於命門,也是氣在身中行氣之通道。
要領:鬆靜自然
站樁時最重要之要領是鬆靜自然,盡量把全身肌肉放鬆,當肌肉慢慢放鬆時,骨骼的感覺就會慢慢出現,感覺自己全身肌肉都放鬆,掛在骨骼上,而全身重量鬆沉到腳底「湧泉穴」的感覺會愈來愈明顯,直到「湧泉穴」像湧出一股清泉,經脊椎直達頭頂「百會穴」,此乃太極入門之開始。
益處:
1.站樁時,重心落在腳底湧泉穴,湧泉穴是人身氣機的交會點,時常加以壓力,可刺激副交感神經興奮。
2站樁之過程單調,故能磨練耐心和毅力,對安靜心靈及穩定情緒有莫大助益。
3.站樁時,身體處於穩定狀態,呼吸趨於自然,肌肉放鬆,血液循環改善,能加速新陳代謝。
4.身體及精神緊張會抑制免疫系統,站樁可以鎮靜心神,強化免疫系統功能。
注意事項:
1.站樁不可提肛,要放鬆全身肌肉。
2.站樁不是蹲馬步,全身不可用力,腿部力量亦要卸去。
3.呼吸要自然,不宜控制呼吸,只要把握靜慢細長之要領,務須氣沉丹田。
4.站樁時腳底感到燙熱,必須忍耐,腳底熱力會流遍全身,讓身體大量排汗。
5.剛吃飽不要站樁,最少要相隔一小時。
6.站樁時若有便意,不可憋忍,應暫停、解便後再練。
7.初練時若體力不支,可分階段練或漸進式加長時間。
8.站樁處要通風,但站時不可邊吹電扇或冷氣。
9.站完可喝溫開水,忌喝冰水,也不可吹風扇或冷氣,最好將汗水擦乾後再沐浴。
10站樁可隨時開始,隨時停止。
只要強化下半身,就能帶來13種驚人效果
1 促進基礎代謝
2 改善並預防狹心症、心肌梗塞
3 改善並預防骨質疏鬆症
4 改善並預防糖尿病
5 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
6 擺脫肥胖
7 改善血壓
8 縮短消化道運送時間
9 減輕憂鬱症狀
10 減輕各種疼痛
11 預防癌症與癌症的復發
12 提升記憶力、預防老人癡呆
13 抗老、長壽